日期:2025-10-04 08:14:53
读书人寒窗苦读十余年,如果在乡试中考中举人,就等于拿到了入仕的“准入证”。但举人只是起点,所有人心中真正的目标还是会试,因为只有通过会试才能晋身进士,拿到最高的功名。然而进士的名额极少,幸运者凤毛麟角,大多数人只能止步于举人。面对会试无望,他们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仕途。
那么,举人入仕究竟有几条路?朝廷又会给他们安排哪些职位呢?从清代不同阶段来看,大体有三种方式:拣选、截取和大挑。
第一种:拣选。
顺治年间,国家尚未完全稳定,朝廷急需大量官员。那时不仅举人,甚至秀才都有机会分得一官半职。于是出台了拣选制度——会试落第的举人可以直接到吏部报名,经过考核后担任推官、通判、知县等职。顺治九年后,规则收紧,只有连续三科不中的举人才能拣选。不过随着版图扩大,福建、广东、云南、贵州等地官缺严重,朝廷破例放宽,即使刚落榜的举人,也能立刻补缺。康熙初期,随着举人数量倍增,拣选一度暂停。后来恢复时,标准下降,最高只能做知县。到雍正以后,拣选几乎失去意义,只有少数年轻优秀的举人还有机会。
展开剩余62%第二种:截取。
雍正元年设立的“截取”,是清代特有的官员选拔方式。它规定了更严格的条件:通常是会试落第四科以上,且需要年富力强、乡试名次靠前,如果有地方督抚推荐,成功几率更大。通过截取,举人仍以知县为主,但年纪较大的会被授予京衔作为荣誉,比如七十岁以上给七品京衔,八十岁以上给六品京衔。这些只是虚衔,不必实际任职,主要是褒奖高龄士子。雍正时期截取名额尚多,每年大约一百二十人,但到了清末,这一制度几乎成了“面子工程”,真正能借此进入仕途的人已不多。
第三种:大挑。
乾隆十七年设立了大挑,目的是给屡次落第的举人一条出路。大挑每三年举行一次,时间固定在会试结束后的四月十五日,由礼部造册,送交吏部统一登记。首届大挑规模很大,乾隆还下旨规定各省按大小分配名额,总计约五百人参与,录取率高达六成。但此后规模逐渐缩小。乾隆三十年又规定需三科或四科不中的举人才有资格参加。大挑的录取方式很特殊,不考学问,只看年纪、身形、气质,被人戏称像是“选美”。一等人选可任知县,二等则安排去做教职。
总体来说,举人进入仕途的道路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窄。清初时,人才缺乏,举人入仕相对容易,官职起点也高。但到了中后期,随着科举出身的人数不断增加,竞争加剧,即便是进士也未必马上能得官,更别说举人了。举人的仕途,从“机会众多”逐渐变成了“难上加难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